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肝胆特种外科病区成功开展了国际首例磁压榨胃造瘘术,为一名难治性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患者建立了肠内营养的生命通道。该患者为食管胃结合部恶性肿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既往进行过5次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和食管支架置入,但治疗效果非常有限,患者进行性吞咽困难逐步加重,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伴消瘦。
按照常规诊疗思路,此类难以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但该患者因胃大部切除导致解剖结构改变,导致无法接近胃前壁穿刺部位,根据《老年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的临床指导意见,患者存在PEG的绝对禁忌和相对禁忌。而外科手术进行胃造瘘又是这名患者长期以来一直内心强烈抵触的治疗方案。
患者辗转于多家医院无果,最后在一名同行医生的推荐下来到了陆港医院肝胆特种病区。严小鹏主治医师带领张苗苗博士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和精准研判后,在吕毅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制定了手术操作路径和风险防控预案,最终决定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磁压榨造瘘技术用于该患者。最终在消化内科和水祥主任、任牡丹副主任、康晓娜护士长,肝胆外科杜智琳技师,麻醉科谯瞧主治医师的协助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联合超细内镜操作成功将两枚磁体分别置入到残胃腔和皮下,磁体精准对位相吸。


10天后磁体被取出,成功建立了磁压榨胃造瘘窦道,随后严小鹏主治医师顺利置入了胃造瘘管,造影检查提示造瘘管通畅,腹壁及胃吻合口无造影剂外渗,至此为患者建立了安全、可靠的肠内营养通道。

磁压榨造瘘术是我院磁外科团队在多年磁压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的一种微创造瘘技术。早年,严小鹏副研究员就带领张苗苗博士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磁压榨技术用于胃造瘘、空肠造瘘、结肠造瘘及膀胱造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该系列研究也引起了土耳其小儿外科专家Ibrahim Uygun的关注,并且也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然而任何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室都是极其艰难的一步。科技查新显示国内外未见与本课题查新点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此次我院磁外科团队成功开展的国际首例磁压榨胃造瘘术,既然反映了磁外科团队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临床转化带来的底气,也体现出了团队将磁外科创新技术用于解决临床难题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外科梦工场作为磁外科创新技术临床前应用的校场,多年来一直为磁外科研究提供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重大硬件支持。近年来,我院多项磁外科创新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开展,无一不是在外科梦工场团队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反复实验、论证后迈向临床的。